维多利亚的建桥风波

作者:廖晓英(已授权本网发布)

加拿大西部这块面积相当于整个中国的十分之一的地盘,叫做英属哥伦比亚省。省会维多利亚,是一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海滨城市。2009年4月,正当本地最美丽的时节,淡粉色的樱花开满了大街小巷的时候,市政委员会通过的一项议案,却给这里的春天带来了一团冷雾。

这项议案说,维多利亚准备投资数千万加元,修建一座新桥,来代替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詹森街大桥。据说,这将是本市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工程项目。对此,居民们首先没有骄傲和欣喜,而是纷纷议论和质疑:这么大的投资,钱从哪儿来?这么大的款项,花得值不值?旧桥不还很好吗?难道已经不可能维护和修理了吗?为什么要建一座新桥?

这座桥,到底是建还是不建?这要经过历时一年有半的风波起伏之后,才有最后的答案。本文记述的,就是围绕这场建桥项目所展开的本地风波。从中,可以透视到,在市政建设这样的直接关乎居民利益的议题上,加拿大社会是如何运行的。

夺目的蓝桥,一道历史风景线

维多利亚座落于太平洋东岸温哥华岛的东南端。这个面积与台湾差不多的岛上,七十多万人口中有将近一半聚居于大维多利亚城区。其中,维多利亚市区人口则不到八万人。来到这个融合了欧洲殖民风格建筑和太平洋海景天光的小城,很容易就会看见一座蓝色的大桥,横卧在市中心的海湾上,与白云、远山形成一道风景线。这就是詹森街大桥。它位于维多利亚的心脏地带,是连接市中心商业区和埃斯奎莫居民区的交通枢纽,每天过往车辆3万辆次,行人数以千计。由于海水腐蚀桥身生锈后的颜色发蓝,所以这座桥干脆被涂成蓝色,既能遮盖铁锈并保护桥身,又能映衬碧海蓝天。所以,人们常常称它为“蓝桥”。

这座蓝桥建于1920年。在当时,这是一座很前卫的桥。维多利亚内港这片水面,其实是一处交通繁忙的海湾,不仅有频繁起落的水上飞机,还有吨位不小的过往海船。为了便于船只通行,蓝桥被设计为一座衡重式、仰开的吊桥。每当有大船来了,只要把电闸往上一搬,大桥就从中间分成两截儿,自动向上翘起,打开通道。大船过后,电闸拉下,桥就回复原位。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在桥两端不用候时太长,头头尾尾大约十分钟就可通行了,水陆交通都相当方便。

这座桥是钢铁水泥结构。能够掀起的钢铁桥身的每一半截,即重350吨。为平衡桥身的翘起和放落,在桥的两端还装有两个各重780吨的大水泥墩子,起杠杆调节的作用。驱动桥身起落的,是两个各为75马力的电机。在20世纪二十年代,钢铁和水泥还是西方工业化时代的时髦建材,这套电机起落系统在当时也非常先进,整座桥的技术水平在当时是相当高超的。桥的设计者,是著名的桥梁设计大师普莱斯顿;而参与建桥的公司,还有著名的斯特劳斯平衡桥梁有限公司,就是不久之后建设了更为著名的旧金山金门大桥的那家公司。蓝桥建造费时三年多,1924年一月正式开通;耗资九十一万八千加币——这在将近一百年前是一笔巨大的资金。可以说,詹森街大桥不仅是维多利亚城中心海湾的一道夺目风景线,也是维多利亚早期经济发达的一个辉煌的历史见证,因此成为当地的重要文化遗产。

新建大桥:市政府的宏伟蓝图

市政府的建桥计划并非心血来潮。蓝桥历经八十年沧桑,其间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维修,终于随着岁月进入了它的衰老期。对于蓝桥何时到达寿命的极限,大家早就有所担忧了。2009年4月,桥梁专家们向维多利亚市政会递交了一份长达230多页的蓝桥质量评估报告。 报告指出:这座桥底部的主体结构已经被海水腐蚀,钢铁经过四分之三个世纪的风吹雨打而严重生锈;桥的电力动力系统已经过时和老化,有些零部件已经不再生产因而无法代替,在不远的将来终有一天会停止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建桥的那个年代,科学对于桥梁抗震的认识还不够,所以这座桥的抗震能力严重不足。如果再有一次较大的地震,老桥就有倒塌的危险。结论是:解决老桥的问题势在必行。

根据这个报告,市政会决议修建新桥。而建桥的关键,在于资金。据一些专家的初步估算,如果大规模维修此桥,费用将为两千五百万到三千万,桥梁寿命可以延续40年;如果建造一座新桥,费用将是三千五百万到四千万,而桥梁寿命则可持续一百年。此外,大规模维修时,蓝桥将需关闭通行一年,那会给本地生活和经济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在旁边建一座新桥,老桥此间照用,则不会对市内交通产生太大影响。这样说来,建新桥比修老桥合理、合算得多。

2009年9月,政府推出了三个建桥方案征求公众意见。一个方案是以荷兰鹿特丹的埃拉斯木桥为样本的斜拉桥,另一个方案是以伦敦金丝雀码头桥为样本的立转开启式桥, 还有一个方案是如同梵高著名油画“吊桥“中所画的那种带两个大衡架式的吊桥。市府强调,无论哪一种方案,新桥都会设法提高上下大桥的方便程度,并为此会把老桥西边过去使用的S型上下大桥的公路曲线拉直。新桥将有三条机动车行车道,一条自行车道,一条火车道,一条多用途道和一条低于桥面公路的行人专用道。同时,市府还计划在新桥周边大展绿色工程,增加大片绿地、人行道及自行车道。不过,随着方案的完善,预算费用也一下子增加到了六千三百万元。

市长号召大家通过报纸、广播和网络媒体积极反馈意见,为维多利亚这座标志性的建筑献计献策。他呼吁民众着眼百年大计,并争取时间,在规定的期限内去力争申请到联邦政府和省政府的赞助金。经过酝酿,最后市政会选择了立转开启式桥的方案。

然而,市政府的算盘并不如意。九月底,市长遗憾地告诉大家,在联邦政府和省政府资助的七亿多加币的全省173个基建项目投标中,蓝桥项目没有得标。他们原想得到的来自联邦政府和省政府的四千二百万赞助落空了。这是一个极坏的消息。这意味着,如果要建新桥,维多利亚市政府就要自己出钱。也就是说,每一个维多利亚纳税人要自己掏腰包。

市政府为此绞尽脑汁。为减少投资,他们决定取消新桥的铁路部分。但是,为了加强新桥的抗震能力,又不得不增加一千万元预算。经过反复计算,建桥的总投资额,终于还是大大超出了此前的预估,高达七千七百万加币。市府在经过多方努力后,于2009年10月得到了联邦政府承诺赞助两千一百万。加上市府自己预算六百八十万,仍然有将近三分之二的资金没有着落。于是,市府不得不提出向国家银行贷款四千九百万。同时,市府一再向市民许诺不会增加税收,也会努力把交通损失和城中心商业区的商业损失减至最小。

纳税人的担忧

然而,这么一笔可观的费用,对维多利亚七万八千名居民来说,非同小可。即使是政府的低息贷款,也是要由纳税人一分一文地偿还的。这笔钱,真的就像市府所说的那样,一定要花吗?

早在议案提到市政委员会的决定日程时,就有一名叫杰夫. 杨的委员会成员投了反对票。他担心维多利亚承担不起如此巨大的投资。他还批评政府的决策不够透明,许多信息没有向公众交待清楚。居民们和他有共同的担心。 他们认为,本市在教育、医疗、养老、安置流浪汉等诸多方面,都亟需巨大投入,才能改善目前不仅令人满意的状况,而现在政府却要把这么多钱花在建桥上,是不是很不适当,是不是太过分了?

许多人把眼光投向维修老桥这一可能的选择。他们认为,既然老桥维修后还能使用40年,那就应当加以维修,这不仅节省资金,还保护了历史遗产,废弃它实在可惜。有人指责政府好大喜功,从未从节省资金方面考虑,只是想搞一个“百年蓝图”。有的居民还说: 不断的维修,正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为什么不做?

还有些人对政府的新桥设计方案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政府对建桥的种种规划并非必不可少,很多设计方案都不过是为了表面上好看。他们提出:如果需要增加桥梁的抗震能力,那应该在另一座大桥即海湾街大桥上下功夫,而首选不应该是蓝桥。

更多的居民则是担心随之而来的增税。他们怀疑,政府做出这个预算,又允诺不提高税收,实际上是超出了偿还能力的。没有办法,最终还是要提高对于本市居民的税收。不少居民根本不相信政府这个预算,因为他们从历次的经验中看到,所有的大工程项目,最后都是超支的。

还有居民批评政府过去不在老桥维修上多花精力,致使老桥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以此推论,政府对新桥保养也会缺乏兴趣,最终导致将来不得不维修的时候维修费用也可能高涨。如果支持建桥,等于支持政府管理的无能。

公开信息 发动舆论

建桥之争愈演愈烈,把个平日清静、平和的维多利亚搞得沸沸扬扬。争取舆论就是争取支持,市政府官方和反对建桥的居民们各自展开了攻势。

对政府而言,要想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办法就是提高决策透明度,公布有关信息,让市民更多地了解政府的意图和具体做法。他们要大量地与市民沟通,在充分了解民情的基础上做出符合大多数居民愿望的决定。为此,市府诉诸现代化的网络手段,专门设立了一个网站:詹森街大桥.com。网站既可以充分地承载信息,又易于大众查询。在这个网站中,政府在建桥方面所有的工作步骤、计划、资料、与公众的交流等等一览无余。从蓝桥的历史到新桥的规划,从市政会有关建桥的每项新决议到与之有关的任何一份官方文件, 从面向公众的各种咨询和调查结果,到回答公众的种种提问,从参与建桥的各技术公司到有关政府机构的介绍和网页链接,从新闻资料、图片到政府媒体部门的联系方式等等,内容极尽详细。网站甚至还设有蓝桥的交通状况专栏,以便于居民及时查询和了解。

反对建桥的居民们同样也建立了一个专门网站,名为:詹森街大桥.org。这个网站是由三位维多利亚居民自行组织建立的,他们就是反对建桥的社会力量的领头人。这个网站在首页上开宗明义地指出,他们三人都具有反对建桥的共同理念。 他们认为,市政府对于建桥的决策过程有明显的缺陷,解决蓝桥的问题完全有其他途径可选择,维多利亚的居民们应当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声音,而这个网页就是为公众提供方便咨询和交换意见的一个平台。他们也希望通过这个网页监督政府做到决策透明。这个网站也是内容详尽,囊括所有有关蓝桥的历史、建桥的新闻以及相关的网页链接等等。这个网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设有讨论区,还有链接可以去到推特、facebook、flickr和其他多个社交网站上的讨论区,这就为所有关心建桥的人们提供了广泛发表意见的机会。反对者们还联合市政会成员杰夫. 杨和市民中一些懂行的桥梁专家和技术人员,举办开门会议,面对面地与市民们一起探讨建桥的利弊。

本地各种媒体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舆论之争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本地的报纸Times Colonist、广播电台CFAX 和电视台SHAW。他们都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商业媒体,充分起到了为社区服务的作用,担当起了在政府与民众之间传递信息的使命。他们步步紧逼地报道事件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细节,并为居民提供讨论和交流的空间。无论是报纸的读者来信,还是广播电台里的Call In(让听众打电话进来)节目,都可以让居民们直言不讳、畅所欲言。

请愿行动

随着舆论的动员,反对声似乎响成一片。大量的舆论认为,市政府在没有充分咨询广大市民的背景下就擅自作出借款建桥的决定,是很不妥当的。于是,反对的呼声逐渐集中到要求举行公民投票(公投)来决定蓝桥的借款计划。但是,2009年11月举行的市议会,否决了直接公投的议案。议会提出,必须要在接到本市不少于10%的选民签署的请愿书之后,公投才可能举行。政府进一步限定,这样的请愿书必须在45天之内递交方为有效。市区具备投票资格的选民总数为63430人。这就是说,至少要有6343人在要求公投的情愿书上签字,才会有举行公投的机会。本地报纸Times Colonist,联合“詹森街大桥.org”网站的核心成员及各界人士十余人,包括投反对票的市政会成员杰夫.杨,以独立公民的身份发出了号召,希望大家签署要求公投的请愿书。他们通过网站公布了请愿书的内容和签名方式。这时,另一个专门刊登公民各类请愿书的网站(thepetitionsite.com),也以“公民关注联盟”(Concerned Citizens’ Coalition)的名义,发出了同样的号召。他们还在詹森桥旁边设立了签名站,向过路的人们宣讲和呼吁。

有的市政会成员认为,这么做完全是浪费时间。他认为,建桥的决议是由被市民选举出来的市政委员会所决定的,他们完全能够代表市民的意见;何况,本届市政委员会的成员们是在几个月之前刚刚选举产生的。但是,反对者们驳斥道:这个说法是在否定公民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力,违反民主原则,也违反民意。

2010年1月4日,是政府规定的递交请愿书的最后期限。中午12时,发动签名者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市府,提交了具有10700个签名的请愿书。经过鉴定,认可其中9872个签名有效。这远远超过市府所要求的6343人。 组织者们兴奋地对媒体说:这表达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声音,它告诉政府,不可以在没有进行公投、没有得到大多数居民的认可之前,就借那么一大笔款。

政府的最后努力

反对派的存在,可以逼迫政府做得更出色。面对将要举行的公投,政府为争取到对建桥的支持而做了进一步的努力。他们的宣传很有技巧,并没有也不能直白地表达让公众支持政府决定的要求,而是对公众发出这样的口号:“为了负责的一票,你要了解更多信息”。他们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公众的活动。工作人员认真收看市民们发来的电子邮件;通过facebook和flickr等社交媒体收集民情;对居民和商家发放问卷进行民意调查;发送电子邮件进行民意调查;拨打市民电话做直接查询;在商城、娱乐中心、和社区委员会所在地举办展览。政府把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

为了多途径与市民沟通,政府成立了一个由八人组成的市民咨询委员会,专门负责向市政府传递市民对建桥的意见和建议。这八个人中,有两位城市规划建设专家,一位代表骑自行车和步行人士的顾问,一位文化遗产专家,一位社区和公民代表(Citizen-at-large),一位商家代表,一位海事代表和一位房地产专家。显然,政府希望照顾到各方利益。

市政会成员们还身体力行,亲自接触市民以征求意见。他们也搞“请进来,走出去”,一方面多次请市民们来参加他们召开的开门会议,另一方面又主动走向市场和蓝桥与市民直接见面。他们还通过广播电台让居民打电话(call in)进来直接对话,又在各个社区的商城里举办讨论。这是市政会的成员们特别奔波忙碌的一段时间。

离公投举行还有最后两个月了,政府又想出了新的招法:他们举办了桥梁专家的演讲会,邀请市民来聆听设计者们讲解建桥方案;又请经济学家向市民解释借款的益处,阐明这种做法的市场意义和经济价值。政府还几次组织市民参观蓝桥的各处结构和操作系统,让市民亲眼目睹詹森桥老旧的状况。

政府为了赢得民心,真是做到了不遗余力。成效究竟如何,那要到公投时才见分晓。

以公投达成共识

公投在维多利亚不是常常发生的事,但也不是绝无仅有。在2002年,维多利亚市政会曾经提出过一个在城中心的内港修建巨大的豪华游艇港湾的宏伟规划,就被公投给否决了。决定蓝桥借款的公投,是本世纪以来的第二次公民投票。能不能通过,大家拭目以待。

就在公投的前一天,当地电台CFAX又一次举办了Call In(听众打电话)节目,询问听众明日的公投是投支持票还是反对票。这时,主张建桥的声音似乎渐渐多了起来。又是本地报纸Times Colonist(它的社论富有盛名、屡屡在全国获奖),在公投到来之际,发表社论,总结了一年多来的建桥之争,并告诉读者们,虽然市政会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市民,但由于当初情况不明,引起许多市民的担心,从而引发公投,而经过市府大量的解释和公众长时间的考量,现在的情况已经很清楚了,借款建桥是必需的选择。当初带头要求以公投决定大桥命运的这家本地最有影响的报纸,这时旗帜鲜明地号召市民们投票支持借款建造新桥。

2010年11月20日,星期六,决定蓝桥命运的那天来到了。关心建桥的市民们纷纷来到投票处参加公投。正式结果应当在四天后公布,但当天晚上,各个网站和媒体就纷纷披露了公投计票的初步结果:共有16459人参加公投投票,其中10020票支持,6522票反对。也就是说,赞同的人数达到60.6%,反对者只占39.4%。市政管理委员会对这一结果喜出望外。这次的投票参与人数也非常高,比2002年修建游艇港湾公投的参加人数增加20%,而与2008年本市市政会选举参加投票的人数仅相差几百人。这显示了居民的高度参与精神。

建桥风波就此告一段落,但是,整个事情还没有结束。大桥还没有动工修建,资金才刚要开始落实,具体的修建方案还可以再讨论。此后,政府在蓝桥建设的一切动向和举措,仍然时时处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公平的游戏规则下,失败者是认输的,但他们还有责任继续监督政府。他们仍然要求政府根据公共事务信息透明的原则把更详尽的资金使用内容随时公诸于众。

举行公投当然也付出了经济代价。政府方面出资三十多万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反对派收集请愿书签名也花了上万元资金,而这个钱90%来自公众的捐助和艺术家的作品义卖。市政会赢得了支持,市长的语气也变得轻松了。他对市民们说:“大家都愿意参与有关修桥借款的决定,这是件好事;治理本身也是一件花钱的事嘛。”

民主社会就是这样,什么事都要按照程序,什么事都要尊重民意。程序有时会拖慢效率,但这样做出的决定较少后遗症,大众的认可程度比较高。政府既然想为大家办好事,那为什么不让大家都同意这件事情的做法呢?公共事务,特别是市政事务,与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民众当然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求政府接受大多数民众的主张。花费一点经济成本,换来整个社会的共识,可以防止引发巨大的社会矛盾,也避免社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这就是这件建桥故事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维房网编辑补记:大桥在2018年3月31日正式开通,最后的建桥成本达到1.05亿加元,因为一些欠款官司没有了结,总成本还在上升中。

买房卖房,找Bill Liu,没错!

在维多利亚生活、工作近20年,建商经历,看房视觉独到,专注维多利亚地区房地产市场。

Bill Liu

读书人的品德,待人真诚,客户100%推荐!

毛先生 在维大旁买房自住

我们在大维已经生活了10多年,但不得不说Bill真是通晓房产市场的活字典,懂的东西太多了。很庆幸买房时咨询了他的意见。

服务:

韩先生 挂牌自住房回流

在商言商,我只做商业决策。选择经纪时,我就问两个问题:你目前代理了几套房子 出售?你是如何推广自己的?我特别在realtor.ca核实了,Bill Liu是大维代理房产最多的华人经纪,维房网和他的广告也到处可见。就凭这两点,选择他,是自然而然的事。

服务: